-
古琴大师 · 李禹賢
琴音但與知音共
一連串的撥弦旋律湧入耳際,那演奏澹泊出塵、毫無刻意,竟讓人怦然心動,在當今這個喧囂浮躁的時代,已經很久沒聽過這樣從不刻意造作的演奏了。古琴是漢民族早的彈絃樂器,是漢文化中的瑰寶。以其歷史久遠,文獻瀚浩、內涵豐富和影響深遠為世人所珍視。在中國古代社會漫長的歷史階段中,“琴、棋、書、畫”歷來被視為文人雅士修身養性的必由之徑。古琴因其清、和、淡、雅的音樂品格寄寓了文人風淩傲骨、超凡脫俗的處世心態,而在音樂、棋術、書法、繪畫中居於首位。
身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古琴傳承人李禹賢先生在長達五十多年的琴藝生涯中,集各家琴派之長,悟出一套獨有的琴學心得,上世紀八十年代至今,致力於“閩派古琴”的整理、挖掘與傳承。廣為人知的是把早已失傳百多年的閩派古琴秘譜《風雲際會》,根據遺留下來的減字譜重新打譜整理出來。此外,他還在古琴普查中收羅發掘到一些異質古琴,如宋人制的木質化石琴、銅琴、漆琴等,皆是珍貴無比的稀罕之物。李禹賢先生不僅精於琴學,書畫也是先生的擅長,其畫作清新可愛,詼諧灑脫,其字則隸以見篆,並具漢簡風骨。
這部作品凝聚了李禹賢先生一生古琴藝術的成就,幾十首珍貴的錄音作品,包括了他發掘、整理並打譜的手本名曲《風雲際會》,反映了他在琴學上的傑出貢獻。在這部作品裏含有演奏樂曲的曲譜,全部由李禹賢先生親筆繪寫,彌足珍貴。並有先生撰寫的音樂論文以及體現出他多樣藝術修養的數十張繪畫,全面展現了其一生的藝術風貌。從這些錄音、繪畫和文字中,很容易就可走進李禹賢先生琴學藝術中“慢中取韻,韻中含情。情中生景,景中有我。”的境界。
近半年來,參與作品的策劃、數據整理和後期製作的工作人員夜以繼日,全力以赴,為完成這套曠世之作而嘔心瀝血。出版總策劃林爍先生更北上京城南走福州,尋訪李禹賢先生昔日故友及學生,收集整理先生的各種手稿遺墨,對錄音及錄影數據進行精心剪輯和後期製作。錄音師林雁梁採用同期錄音,點滴臻藏李禹賢先生的靈感迸現。先生之獨生女李莉女士為父親琴曲的出版四處奔波,協調各項事宜,來回往復地與製作團隊交流溝通,並親自進行細心的校對。先生弟子林邊見、馬驍積極參與出版編輯工作,組織文字和圖片材料。先生師弟琴家龔一、馬傑,琴界名家李祥霆、吳文光、朱熹、劉善教、張子盛、區君虹等等,皆對作品的出版給予了極大的關心,專門為作品撰寫文章或作題詞。中國故宮博物院研究員、北京古琴研究會副會長鄭瑉中老先生特別題寫“閩派琴宗李禹賢”,以作為出版標題。
為使這部作品成為世所共賞的東方藝術。從文案整理的字斟句酌,到裝禎設計的琢磨推敲,不僅是古琴音樂本身,整體作品都是精美的藝術品。出版製作團隊幾乎神經質般追求每個細節的完美無暇,以高昂的成本遠渡重洋,送到享譽國際的錄音室——日本JVC-K2HD音頻製作中心,由首席錄音師垮夫剛田全程負責後期製作及母版製造,真實細緻地還原李禹賢先生精湛的古琴技藝,保留了這部,由那鐫刻著數百年滄桑的明代古琴“碧霄佩”鳴奏出的千古絕響。古老而獨特的呼吸感,仿佛時空穿越真實可觸……